安庆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发展2017年度报告
安庆师范大学坐落在黄梅戏的故乡、安徽省原省会所在地——安庆,拥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底蕴。学校始终以“文化育人”为办学特色,重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熏陶,将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是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7年,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新的成绩,又获批为国家级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现将学校2017年艺术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从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
自200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起,每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包括科学类、人文类和艺术类三个系列。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类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中选修1门,并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2017年学校启动2018版人才培方案修订工作,继续继承了这一要求,并且在素质拓展中进一步将社团活动、文体艺术活动、读书活动列入其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这样整个艺术教育的学分达到6个学分。艺术教育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二、强化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学校依托校内相关学科优势和安庆地方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开设了系列艺术教育课程,如《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皖江近代历史人文研究》、《桐城派研究》、《安庆书法艺术》、《安庆戏剧文化》、《健美操》、《体育舞蹈》《摄影艺术》《毛笔书法》等,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独立计算学分和学时并与学位授予相挂钩,以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及时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人们学习习惯的变化,积极将“互联网+”引入艺术教育中,组建高水平黄梅戏艺术教学团队,录制拍摄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录制完成的《黄梅戏经典剧目赏析》课程,在“爱课程”网站向社会公开,课程产生广泛影响和得到社会一致好评,被立项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到2017年底学习人数近6000人。《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获批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学校组织杨瑾副教授主持录制了《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教唱》,组织国家一级演员郭霄珍教授主持摄制《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艺术赏析》,两门课程分别被立项为安徽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安徽省精品视频公开课,2017年已经部分开放,2018年全部上线,供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学习。我校郭宵珍老师受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跟我学》栏目组邀请,为该栏目做了7期教唱黄梅戏的节目,这一栏目资源也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和社会人士学习黄梅戏的精品资源。这些线上黄梅戏通识教育资源为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不仅如此,学校还引进了尔雅MOOC平台,购进了一批高质量的艺术教育MOOC课程,包含“美学原理”“古代名剧鉴赏”“书法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从泥巴到国粹—陶瓷绘画示范”等数十门艺术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很好地满足了学生艺术学习的需求,得到学生高度赞许。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艺术教育
学校在艺术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上,一直坚持“高起点”。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拥有文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各学院与艺术教育相关的教师150余人。这些教师在担任专业教学的同时,还承担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任务,通过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学术报告等多种途径支持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仅如此,学校还依托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了一大批在艺术方面颇有成就的艺术家担任学校艺术教育教师职责。以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学校相继聘请潘启才、方宝玲、江丽娜、周明等黄梅戏国家一级演员长期担任《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黄梅戏经典剧目赏析》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并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聘请了余登云、张萍、陈儒天、张小萍、潘文格等一批黄梅戏国家一级演员和编剧参与相关课程建设,为学生开展讲座。目前长期参与我校黄梅戏通识教育的教师中有国家一级演员八位。
四、加大艺术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和设施建设,为艺术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有专门的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负责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2名,办公室下设8个分部,每个分部设工作人员2名,办公室和各部中又设置了3-8名的学生助理岗位。
学校不断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2017年共通过团学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育活动以及相应课程建设活动投入到艺术教育建设经费近50万元。
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学校还不断改善艺术教育的设备和场所条件。学校坚持专用和共享相结合的机制来解决艺术教育场地和设备问题。学校2017年通过腾挪,为公共艺术教育增加了两间专用排练室,近200平米。改建完成黄梅戏艺术教育剧场达500平米。进一步改善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和音乐厅的设施设备。同时学校还制定了教学科研设施开放暂行办法,要求各相关学院的琴房、画室、舞蹈房要实现全天候开放,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排练,有条件的学院还可以委派专业教师或者是艺术专业优秀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咨询和指导。
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
学校围绕 “文化育人”办学特色,结合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精心打造精品艺术活动,突显育人功能。
2017年学校举办校庆120周年文艺汇演、“春之声”迎新晚会、第十二届社团文化节、“青春飞扬”歌手大赛、等精品校园文艺活动50余场。创作选送10件艺术表演节目和14件艺术作品参加安徽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自创话剧《王步文》参加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承办了“2017年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和“2017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2场活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敬敷杯”辩论赛、“子衿杯”国学知识竞赛、“青春飞扬”歌手大赛、“秋声月影”迎新才艺大赛、“迎新杯”篮球赛等文体艺术活动100余项,学生社联、社团开展各类活动达300余项。一批精品活动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开展“阳光三早”、“迎新杯”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阳光体育活动20余项,激励团员青年提升身体素质,磨炼坚强意志,养成良好品格。为进一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弘扬高雅艺术和民族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育经典的校园文化品牌,2017年3月成立校“敬敷”合唱团,聘请学校音乐学院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开展定期培训,在校庆、教师节、国庆节、新年晚会中均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为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学校主动树立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理念,充分拓展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成立“敬敷网络服务中心”,强化网络骨干队伍管理,推动学校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论坛、进博客、进微博,聚集放大网上正面声音。推进“智慧团建”,着力构建网上共青团的组织体系,实现了“互联网+共青团”的组织转型。广泛开展了“青春中国志 腾飞中国梦”主题微博大赛、“四进四信”“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寻找身边好网民”“我为十九大打call”等一系列的线上活动,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工作模式,推动“三修”教育工程网络化。“敬敷青年”young社区发起话题230多个,访问量突破200万人次,粉丝6万多人。
学校依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周末讲坛”,先后邀请中央戏曲学院涂玲慧教授等著名艺术教育专家到校讲学十余场。同时学校还是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入选高校,2017年学校先后组织艺术团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蚌埠学院、皖西学院、黄山学院开展艺术演出。2017年,学校还承办了安徽省第15届健身操舞锦标赛,来自全省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39个代表队651名运动员参加8个组别56个项目的角逐,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次艺术盛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六、大力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以美的环境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学校办学条件优越,现有龙山、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2845 亩。其中,菱湖校区现存的敬敷书院和国立安徽大学红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学校的百年发展历程。敬敷书院内保存了原有的“考棚”和廊道,古色古香,辅以亭台流觞,人文底蕴丰厚。书院四周的墙壁上镌刻了我国古代和近代书法大家的墨宝,让人留恋忘返。学校在敬敷书院内以“古皖大地 百年学府”为题,设置了校史展览馆,向学生、家长、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详细描述了安庆师范大学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国立安徽大学红楼则见证了安徽省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变迁,红墙黑瓦,呈中轴对称设计,厚重朴实。安庆师范大学校徽采用其作为主体图案,简洁明了、庄重大方。在龙山校区内有鹅公山和双龙湖,体现了我国古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观念,校园内绿色植被覆盖率高达60%,空气清新怡人,环境优美。学校还设置了紫藤长廊、校训石、励志林、碑林等人文景观,时代气息浓厚,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的优美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此外,学校还积极利用和借鉴校外办学资源,相继与安庆市博物馆、桐城市博物馆、潜山县博物馆、桐城中学、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校外场馆和资源持续开展艺术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