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4、加强省级学科平台和科研平台建设。加大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新建5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或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使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实体。
5、增强校级研究机构活力。强化科研主管部门对校级研究机构的规划管理职能,明确研究机构定位与目标任务,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潜力和功能。对科研业绩突出的研究机构,给予一定的运行经费奖励;对科研作用不明显的研究机构进行有机整合;对只挂牌、不作为又无法整合的研究机构,建立淘汰机制。
6、实施学术创新团队计划。注重学术团队建设,遴选与培育科研团队,切实扭转各自为阵、学术研究方向分散局面。以学术团队带头人为主导,培养和引进一批科研骨干,形成有利于个人与团体共同发展的学术团队。优先鼓励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研究机构及硕士授权学科成立学术创新团队,凝炼科研方向、强化学科特色;积极鼓励打破学科专业界限,进行资源整合,组建跨学科学科团队,联合攻关,争取重大项目。力争五年内培育成3个省级学术创新团队和15个校级优势特色学术团队。
7、加强科研后备力量建设。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在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学术交流、攻读博士学位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大力扶持,规划引领青年教师科研方向,赋予青年教师明确的目标任务,促进他们尽早成为科研骨干力量。
8、加强特色优势学科和学术领域建设。注意扶持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发展,注意引导应用性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设立学校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
9、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强政产学研合作能力建设,扩大科研服务领域,全面提升我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加大社会服务力度,积极争取横向合作项目,搭建校企共建平台,多渠道获得科研经费投入,有效构筑良好的校地合作双赢关系。充分发挥“校企协作论坛”的品牌示范作用,创设促进校地协作的良好环境,赢得更多的政策和舆论支持。围绕安庆的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和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加强与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共建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以持续合作创新为目标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申报各类科技奖励、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政产学研合作上取得重大突破。
10、强化和完善科研工作的目标管理。加强和充实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力量,强化科研管理部门对全校科研工作的服务、规划、引领职能。推行二级学院科研目标责任考核,建立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把科研工作业绩纳入对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业绩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考核结果与科研资源分配、科研投入、二次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积极性。
11、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加大对高层次项目、省部级以上奖励和经济社会效益较大的成果的资助、奖励力度,对重大成果、社会影响力大的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成果予以重奖。
1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在职务聘任、年度业绩考核中建立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以实现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并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均衡发展的目标。加强对教师基本科研工作量考核,适度提高教职工年度考核与岗位聘任中科研工作量和质的要求,逐步加大科研业绩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的比重。
13、完善产学研管理体制。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服务,参与企业、事业、其他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鼓励教师申报各种专利,并通过专利转让和技术入股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科研考核与奖励等方面把专利技术、应用成果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通过合作研发、申报项目等方式,与企业开展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14、健全学术监督机制。以“三风”建设活动为契机,以学术交流和学术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倡导严谨朴实的优良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维护学术的纯洁性、高尚性和神圣性,形成尊重科学规律、崇尚科学精神的良好学术氛围。